小毛正伏在桌子上忙着写作业。锁眼旋转的声音“叭嗒”一响,知道可能是阿爹回来,他连忙站起来走过去开门。
果真是阿爹。阿爹看看房间四周,问:“侬阿哥呢?”
小毛实话实说:“我回来就没有见着他。”
阿爹生气,说道:“个小赤佬。不是昨天说好让伊下班回家给你做夜饭的吗。那你夜饭吃啥了?”
小毛回答说:“晚饭后来在林阿姨家里吃的。”
这天是星期六。姆妈去了乡下外婆家,阿姐要去浦西上课,阿爹下班回家一般都比较偏迟,所以昨晚上姆妈一再嘱咐让二毛照顾阿弟。二毛当时满口答应。
阿爹把手里的《新民晚报》和公文包放到五斗橱上,看看手表,说道:“快就八点半了。饿吗?”
小毛点点头。阿爹说道:“走,我们一起出去吃碗混沌,算是夜宵好了。”
父子俩下楼。虽然时间才八点半多钟,这时候天气还很冷,大街上行人已经不多。只有昏黄的路灯光,静悄悄地一个个伫立着。
阿爹带去的“柴爿馄饨”,在菜市场不远的杨家宅路边上。虽然说还要走上一段路程,但是那里有一个混沌摊头附近出了名的好吃。
走半路上,阿爹笑着问道:“小毛,明明是混沌,为啥要叫做‘柴爿馄饨’,你晓得的吗?”
小毛想了想,一时答不上来。
实际上,小毛家附近的弄堂里,基本上每天都会有挑着扁担的小货郎在弄堂里叫卖“柴爿馄饨”。
小货郎一般出现在清晨和晚上。他的“柴爿馄饨”分为小馄饨和馄饨面两种,所谓馄饨面就是碗里一半馄饨、一半面,顾客可以自选。
凡卖柴爿馄饨的小贩,都有这么一套设备:一根扁担,一头是个小柜子,一个个小抽屉里放着皮子、馅子、包好的馄饨、虾皮紫菜葱花等配料、油盐酱醋等作料;另一头,则是放着一只简易的烧柴木的炉子,以及一只小木凳。小木凳主要是供路边人坐着吃馄饨用的。
那个时候上海的车还没现在那么多,一到夜里那个时候马路上各到各处都能用静悄悄三个字来形容,不过弄堂口上街沿摆出来这样一个馄饨摊头就算“静中取闹”了。
住在弄堂里的人,有的下班回家肚子饿了,有的小朋友做功课晚了,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离自己家最近的柴爿馄饨摊头了。大家碰头后,随口讲两句、开开玩笑,人与人的感情就这样吃一碗馄饨的时间里升温了。
火烧柴爿噼里啪啦、餐具碰撞叮叮当当、亲朋好友间的嬉笑声,柴爿馄饨摊简直成为上海人深夜食堂里的美好料理。
柴爿小馄饨的精髓就是馅里的肉不能多,因为皮很薄,肉还没熟,皮就烂了。
小货郎贩卖的柴爿馄饨皮子极薄。这种皮子,不是切面店卖的那种厚厚的机制小馄饨皮,其薄如纸,其轻似羽,讲实话一般人真心做不出来。
特别那点肉馅,则更见功夫。用上海话说,就是“刮”上去的,或者是“拓”上去的——摊主用一支竹爿,刮一点肉酱,飞快的往皮上一抹,手指灵巧地一捏,手势纯熟的,一分钟三四十只小馄饨不在话下。
如此薄的皮子,肉又是“拓”上去的,所以这种馄饨一烫即熟。
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